國家應急廣播 > 應急廣播

那些帶給人傷害的毒10

2018-05-13 23:30-23:59 責編:郭彥偉

00:00 00:00

一提到毒這個字,看上去挺可怕的,但在我們身邊其實并不少見,稍不留神,就可能發(fā)生意外。那些帶給人傷害的毒,今天和大家說第10集——有毒蔗蟾蜍入侵事件、江西省贛南豬油中毒事件等。

蔗蟾蜍,也就是海蟾蜍,是世界上最大的蟾蜍。野生狀態(tài)下,雌蟾蜍的重量可超過1000克。蔗蟾蜍體態(tài)豐滿,模樣丑陋,皮膚里的液腺能產生劇毒,可以毒死鱷魚、蛇以及其他一些食肉動物。對于大多數(shù)動物來說,如果吞吃了它的卵、蝌蚪或者成體,就會立刻引起心力衰竭。在澳大利亞的博物館展出了被蔗蟾蜍毒死的蛇,蔗蟾蜍還在蛇的嘴里,蛇就已經中毒死亡了。

1932年8月18日,有102只蔗蟾蜍從夏威夷群島引進,之后他們被放養(yǎng)到澳大利亞昆士蘭州北部的甘蔗種植園內,用來“以毒攻毒”,捕食甘蔗地里的害蟲,控制當?shù)馗收峒紫x的危害。不料,這種蔗蟾蜍漂洋過海來到澳大利亞后,不僅胃口大,而且繁殖速度快,用它消滅害蟲的目的非但沒有達到,反而演變成一場生態(tài)災難。20世紀40-60年代,蔗蟾蜍每年的活動范圍僅僅擴展10公里。而今它們正以每年50多公里的速度擴展地盤,遍布北部地區(qū),并在向西涌進。70年后,蔗蟾蜍數(shù)量達到2億多只,蹤跡遍布澳大利亞熱帶和亞熱帶地區(qū)1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成為澳大利亞一大生物災害。

悉尼大學的研究人員經長期研究發(fā)現(xiàn),蔗蟾蜍不停地變異,最先到達的蔗蟾蜍的后腿比遲到達的蔗蟾蜍的更長。蔗蟾蜍在長腿的幫助下,行動很快。在潮濕的環(huán)境下,一晚能夠跳躍1800米遠,打破了青蛙、蟾蜍的“夜行世界紀錄”。研究人員在北部達爾文市捕獲的一只蔗蟾蜍,其體型類似小狗。而昆士蘭州本地的蟾蜍都是“短腿一族”。一些蔗蟾蜍已經在昆士蘭州進化成“同類中的強者”,它們肆無忌憚地沖擊著澳大利亞本土的物種。

蔗蟾蜍造成的危害,一是在同一生態(tài)位的動物競爭中處明顯優(yōu)勢,擠壓本地物種的生存空間;二是因其有劇毒,其卵有劇毒,變成“蝌蚪”也有劇毒,長成蟾蜍更毒,對水生魚類和陸生生物都有危害。蔗蟾蜍背部長滿毒囊,劇毒毒液可以毒死鱷魚、蛇等食肉動物,造成蛇和小鱷魚的大量死亡,使得澳大利亞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受到嚴重破壞。據(jù)報道,2005年以來,澳大利亞大約有77%的淡水鱷因吞食蔗蟾蜍而相繼死亡。

為了遏止蔗蟾蜍的泛濫,在澳大利亞西部沿海一帶,曾經采用駕車巡游的辦法將它們碾死。也有的地方組織緝捕隊在夜間襲擊蔗蟾蜍聚集的水塘,在效率最高的一周內可以消滅大約4萬多只。澳大利亞政府甚至動用了軍隊和搜尋犬來搜捕蔗蟾蜍。一個關注蔗蟾蜍動態(tài)的組織,建議用二氧化碳將這種蟾蜍殺死,將其冷凍起來,消除其毒性,隨后將其制成很好的液體肥料。但種種努力最終都以失敗告終。蔗蟾蜍的活動范圍仍然在澳大利亞熱帶和亞熱帶地區(qū),無情地擠壓本地物種的生存空間。

“有毒蔗蟾蜍入侵事件”已經引起各國政府警惕,并引以為戒,在入侵物種進化成更加危險的對手之前就應當盡快消滅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