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9日,父親譚千秋“頭七”,譚君子寫下了飽含深情的悼念文章《七日的紀念》。
高中出去讀書的時候,離媽媽家近一些,爸爸轉交給了媽媽一張“注意事項”,上面寫著“君子愛吃的水果”、“每天應該提醒喝水的時間”,諸如此類。甚至連爸爸遇難后我翻看他的錢包時,里面還夾著我6個月大時候的黑白照片。
小學的時候我被推薦參選省里的“十佳少年”,爸爸在工作之余熬夜修改我寫的十幾頁的個人介紹;高考的時候爸爸怕我心態(tài)不好,總教導我不能非清華北大不上,當后來知道我考上北大的時候,爸爸是熱熱鬧鬧地請同事們吃飯慶祝;上了大學后我有機會去中央電視臺錄節(jié)目,爸爸不肯來現(xiàn)場,但在節(jié)目播出時候他興奮地通知了所有他認識的人。
《七日的紀念》中,有太多君子依舊歷歷在目的記憶。
在君子眼里,譚千秋是一個很細心的爸爸。“大家都說他最愛的就是我,雖然從來沒有說過愛我疼我之類的話,但挑的電話號碼是我的生日,高中回媽媽家,他每次都堅持要用他才買不久的小木蘭摩托車搭乘我走14公里的路,為的是和我多說說話。”4歲父母離異,父親含辛茹苦一手帶大了譚君子。譚君子說出事的前一天她還和爸爸通了電話,爸爸一邊抱著妹妹,一邊和她說,他找到了一個讓小孩子不長濕疹的好辦法。
“爸爸就是那種默默為人,卻不會張揚的人,走在路上,看到小石子都要踢開,問他為什么,他說怕別人走路不方便。”
在四川的幾天中,譚君子在地震災區(qū),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與鼓舞。
“我從沒有想過,世界上原來有這么多的好心人,他們互幫互助,共同渡過這個難關。”譚君子說,其實自己是很想留在災區(qū)做志愿者的,但是,災區(qū)物資緊缺,自己留下來只會增加負擔,而且自己一留下來,母親就無法專心自己的工作。“我勸她和我一起到北京來,她堅決不肯,她說自己作為公務員,還有很多事情要處理,不能離開自己的崗位。”
國家應急廣播—應急檔案,今天,為您講述:汶川大地震英雄教師3,也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