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應急廣播 > 應急廣播

印度洋海嘯,中國國際救援隊救援紀實6

2018-02-12 23:30-23:59 責編:吳恪瑾

00:00 00:00

雖然時間一分一秒過去,救援隊員們依然沒有松懈。一方面,在積極準備各種應急預案,準備在到達災區(qū)后立刻展開救援行動;另一方面,仍然在積極聯(lián)系有關各方負責人,期望盡快趕赴亞齊省災區(qū)。

與民用機場一線之隔的軍用機場內(nèi),停著三架灰色、綠色的美制或俄制運輸機,以及兩架契努卡重型運輸直升機。

“現(xiàn)在我們要求飛機落地后兩小時內(nèi)卸完貨后立即起飛,也不能在機場過夜”,印尼空軍部隊的辛哈比中將對記者說,“否則就沒有地方供其他飛機起降。”

在軍用機場邊上巨大的倉庫里,堆放著印著各色國旗和標識的奶粉、餅干、藥品、自行車、酒精爐、帳篷、毯子等物資。

事實上,僅僅10天之內(nèi),各國送抵印尼的物資已足夠當前救災之用,只缺足夠的飛機和卡車送到200萬災民手中。有報道說,一些食品已在倉庫里腐爛變質。

與此同時,上萬名各國救援人員,還有大量的飛機,從全球各地涌到雅加達和棉蘭,等候前往災區(qū)?!堆偶舆_郵報》1月12日說,除了美軍提供的50多架飛機外,印尼本國及新加坡、澳大利亞、英國、德國、日本、巴基斯坦、西班牙、埃及、巴西等國家和地區(qū)提供的超過80架運輸機和20架直升機,在印尼上空穿梭。

2004年12月31日22時30分,經(jīng)過中國國際救援隊聯(lián)絡官多方聯(lián)系,救援隊員們終于坐上了來自新加坡的“大力神”運輸機,前往亞齊省會班達亞齊,所有隊員都投入到卸貨的艱巨任務中。在所有7噸重的醫(yī)療設備和物資被“拿下”后,凌晨3點多,筋疲力盡又極度困倦的隊員們倒在停機坪的一角就呼呼大睡了。但是一個半小時后,一份特殊的“新年大禮”——一場暴雨突然來了。

迷迷糊糊之中,被澆醒的隊員們第一反應不是避雨,也不是保護自己,而是用各種方法去保護設備和藥品,避免它們被雨淋濕。侯世科、吳學杰等醫(yī)療分隊的隊員迅速把呼吸機、監(jiān)測儀等貴重設備抱在懷里;劉亞華、高歌等女隊員則找出雨衣蓋住藥品;袁本航、王念法等搜救分隊隊員緊急搭建帳篷,把那些貴重設備和藥品轉移進去;中央電視臺記者李清波、汪曙光脫下身上的衣服蓋住機器……

做完這一切,已經(jīng)近凌晨6點。雨漸漸停了,但隊員們幾乎都被澆成了“落湯雞”。這是個富有意義的元旦之夜,潮濕的空氣平靜而肅穆。5米之外,停放在那里的救災物資運載飛機徹夜轟鳴;500米開外,幾百名災民滯留機場等待送往棉蘭;10公里外的班達亞齊市區(qū),一半以上的建筑被毀,10萬多人死亡還有10多萬人失蹤。死亡、饑餓、疾病的威脅籠罩著亞齊。

經(jīng)過37個多小時的輾轉顛簸,從北京出發(fā)的35名救援隊員終于抵達了此次受災最為嚴重的班達亞齊機場。記者在下飛機的剎那,看了看手表,正好是北京時間2005年1月1日凌晨零點。多么巧合啊!2004年最后1頁日歷正好從這里翻過。

救援隊員們就地露營,準備稍稍緩解下疲憊就投入到白天的救援行動中去。

“要不是這場暴雨,同志們能夠休息得更好,更加精神百倍地開展今天的救援。”在他們心里始終有兩個目標:一是通過救援隊的實地工作展示中國形象,促進中國和印尼兩國人民的友誼;二是在實現(xiàn)救援的同時,平平安安地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