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5月16日,國務院聯(lián)防聯(lián)控機制就援鄂醫(yī)療工作和恢復正常診療秩序有關情況舉行發(fā)布會。北京大學第一醫(yī)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貴強介紹,這次新冠疫情診療方案的快速更新,確實體現了對這個病的逐漸認知,并且通過認知的基礎,把最新的、最有效的治療方案介紹給醫(yī)生,指導臨床實踐,應該說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新冠疫情診療方案從1月15日第一版到3月3日第七版,不到2個月更新了7版,可以看到更新的速度非常快。”王主任表示,新冠疫情突如其來,對疾病的很多方面,包括發(fā)病機制、臨床轉歸等等都不清楚,隨著對這個疾病的認識,及時更新了防控策略,不斷更新診療方案。這次新冠疫情應對工作強調降兩率,一個是降發(fā)病率,通過全國上下一致的抗疫,發(fā)病率得到有效控制。另外一個重要指標是病亡率,病亡率的控制有賴于臨床醫(yī)療救治。
衛(wèi)健委為了有效降低病死率,采取了一系列工作,其中很重要的就是迅速更新指南。中國的新冠肺炎診療方案的快速更新為降低病亡率發(fā)揮了重要作用。診療方案的更新是依據不斷積累的臨床經驗以及科研數據,還有對這個疾病的逐漸認知,包括發(fā)病機制、病理、臨床轉歸等等,根據這些信息不斷進行調整。
王主任認為,原因就是對它不斷的認識,快速更新,解決了臨床很多問題。
比如診斷,從最早的核酸診斷,后來強調抗體血清學也可以作為診斷。
還有病原學的檢測,病原檢測最早是采集咽拭子做檢測,后來為了提高檢測敏感性,強調采集鼻咽拭子,后來又強調痰標本,下呼吸道標本,這都是對檢測陽性率的判斷,以及對疾病的認識作出的調整。
更重要的是對臨床救治環(huán)節(jié)的完善,臨床救治包括幾方面,一是治療策略,包括新的療法,從最早推介的一些已經上市的抗病毒藥在新冠疫情中可以適用,后來又推薦了很多治療手段,包括從第6版開始提出恢復期血漿治療,第7版明確作為治療策略,包括白細胞介素-6受體單克隆抗體的建議,也包括血漿置換,就是人工肝治療或者是血液凈化治療,從最早提出到后來明確強化,都是因為臨床看到了效果,就把它寫到了診療方案中。第7版大家看到的就是一個相對比較完善的診療方案了。
還有預測預警指標。比如哪些病人可能會變重,臨床治未重的理念非常重要,從最早乳酸發(fā)現和病亡有關系,和白細胞介素-6、C反應蛋白等的關系,后來到第七版有預測預警指標,成年人、小孩都有相應的預測預警指標,可以用來指導臨床實踐,如果這些指標高了,就知道這個病人可能會變重,要積極進行搶救和干預。
當然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就是對重癥患者的救治,一開始強調支持對證和氧療等措施,氧療也是一個逐漸細化過程,最早只是一些基本的原則性的,到后來越來越細化,如何通過氧療來解決病人低氧血癥,控制病亡率,呼吸機怎么使用、ECMO怎么使用都非常具體。
也包括MDT模式,因為患者中很多人都是老年人,患有基礎病,病亡率高,強調多學科的診療模式,確實大大提升了救治的成功率。
還有中醫(yī)中藥,篇幅越來越大,越來越具體。
包括病理,病理解剖、病理活檢的數據讓大家認識到抗凝治療的重要性,針對呼吸道,通暢呼吸道、解決痰堵的重要性,都及時在指南里體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