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歡迎回來,這里依然是修奇陪伴各位的國家應急廣播高速加油站,您正在鎖定收聽的頻率是FM99.6中國交通廣播,進入我們今天的第一現(xiàn)場,在節(jié)目當中我經常為大家提示這個校園貸信用貸等等一系列的案例,呼吁大家理性信貸,不要落入騙子的圈套,因為如果利率實在是太低的話,這其中必然存在很大的貓膩,可是如今在浙江德清推出了一種志愿貸,什么意思呢?就是志愿者的服務時間也可以兌換貸款,而且服務的時間越長貸款額度就越高,利率也越低,我們來聽浙江臺記者的調查報道。
記者:說起剛剛從浙江德清縣農商銀行貸到的20萬元志愿貸,能順利貸到這20萬元,還得從她當上池塘的塘長說起。讓她沒有想到的是,每天巡河都可以獲得相應的生態(tài)綠幣,而憑借這些綠幣就可以去德清縣農商銀行兌換5到30萬元額度的志愿貸款,就憑著積攢下的180多個生態(tài)綠幣,在無需擔保的情況下獲得了這一筆貸款。為了鼓勵市民積極參與志愿服務,除了綠幣信用貸,德清縣農商銀行還和公益合作,根據公益的名字推出了異幣貸款,貸款額度最高可達50萬元,德清縣農商銀行綠色金融部總經理劉清。
達到100個綠幣那么在授信額度上放大1.1倍,最高達到50萬,利率的話你有500枚綠幣的可以下浮十個點,1.4這樣,綠幣跟異幣越高,那么利率就越優(yōu)惠。
記者:劉清告訴記者,志愿貸推出以來,德清縣農商銀行向全縣四千多名縣志愿聯(lián)合服務會會員授信兩億元,實際貸款達9300萬元,志愿貸的推出也引發(fā)了部分市民的質疑,用物質利益來刺激行善是否可???市民郎女士是一位70后,她認為志愿服務是自覺自愿的事情,不應該有任何回報。
我是70年代出生的人,思想可能比較老套,覺得志愿服務是一個自覺自愿做的事情,不應該也不能有任何回報的。
記者:只有這樣觀點的市民還不在少數,采訪中90后的余小姐同樣告訴記者,公益就是不能和商業(yè)攪在一起。
我也支持這樣的觀點,因為我覺得志愿服務不應該失去它原來的意義,不應該有回報,貸款這種商業(yè)性的事情和這種公益性的不能扯在一起。
記者:市民盛小姐對此另有看法,她認為看待事情不能非黑即白,對新生事物要以更積極的態(tài)度去引導。
我覺得市民如果喜歡做公益事業(yè),從這個道德層面來說他至少是一個非常有愛心的人,然后這樣的人也是非常講信用的,而信用是金融的本質,所以志愿服務信用貸這個新生的事物,可以說是公益和金融有機的融合,我們應該支持和鼓勵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