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11日14時46分,日本東北部海域爆發(fā)了有記錄以來的一場最大級別的地震。此次地震造成了極為嚴重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不僅給日本造成極大沖擊,也對整個世界造成極大影響。國家應急廣播—應急檔案,本期帶您回顧:黑色311,日本阪神大地震。
各位聽眾大家好,歡迎收聽《國家應急廣播——應急檔案》,我是百寧。2011年3月11日,被稱為黑色311,日本東北部海域爆發(fā)了一場大地震。電力不足、供應鏈中斷、放射性物質擴散……嚴峻的現(xiàn)實不僅考驗著日本,而且,如何做到與自然和諧相處、如何應對自然災害,值得全人類進行深刻地反思。中國財政經(jīng)濟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專門介紹這次地震的書籍《黑色311—日本大地震與危機應對》,對這次災難做了詳細記錄,也分析了其中我們需要借鑒的經(jīng)驗教訓,今天,我們就和您聊聊日本阪神大地震,第14集。
回顧日本人的行為模式,我們就會發(fā)覺他們有種“水仁流寸”的傾向十分顯著。無論善惡、好壞,過去的事情既然已經(jīng)無法改變,那么心中就不必存芥蒂、懊悔。日本人在大災之后,對受災者一般不是以夸張的言辭表示自己感同身受,而是鼓勵他們用自己的力量東山再起,最后表示如果有需要的話可以提供幫助。
日本人有著所謂“流水”式的心理,這對于我們中國人來說,理解起來可能有些困難。中日兩國間文化心理上的隔閡,遠不像“一衣帶水”的地理隔這樣容易跨越。正像我們難以理解遭受美國兩枚核彈爆炸的日本,為何還能與美國的關系如此和諧。在關注心態(tài)之前,我們不如先回顧一下日本的災難史。
與中國相比,日本是個水資源極其豐富的國家,但“水”也常常成為禍患,傷害到在日本列島上生活的居民。日本的降水很不均勻,時間、地域性的差距極大。冬季日本太平洋沿岸干燥少雨雪,家家都使用大功率加濕機;日本海沿岸卻常常暴雪成災,每年從12月到3月戶戶都在用除濕器。到了夏天則相反。太平洋沿岸降水集中,還時常遭遇臺風;日本海沿岸梅雨一過,就要忍受干燥的暑熱。在這樣的氣候下,暴雨引發(fā)水災、山洪、泥石流;暴雪引起林果業(yè)損失,交通癱瘓;臺風引起漁業(yè)事故、房屋受損,這些災難幾乎年年必至。
此外還有火山、地震、海嘯這樣極難預測的自然災害。人們的家園被摧毀,農田遭破壞,甚至生命都可能失去。盡管如此,數(shù)千年來,日本人卻從沒有萌生過一些專家名人建議的那樣,全部離開日本列島向外移民的想法。
日本災害頻發(fā),日本人對于故土卻還是難舍難分。日本人自古以來,無論是火山爆發(fā)、地震,還是水災、雪災,只要還有一線生機,不會輕易放棄故土。一個現(xiàn)實理由是:日本是個島國,離大陸較遠,土地狹小人口稠密,且普遍多災害,搬到哪里都不會有太大差別。
在日本,與人初次見面,經(jīng)常談到的話題就是出生地,如果是同鄉(xiāng)或者地域相近,關系就容易拉近。每年新年前后和盂蘭盆節(jié)假期都會出現(xiàn)不亞于我國春運的全國性人口大移動。
因此對日本人來說,無論大自然給他們以何種打擊,一般情況下都不會背井離鄉(xiāng)。只要在當?shù)剡€有生計可尋,他們就會從瓦礫中重建房屋,開墾土地,播下新生活的種子。
有的學者指出,日本人生活在地震頻繁的列島上已經(jīng)習慣于災害了,所以9級強也能沉著應對,并且隨即就能迅速展開重建工作。
日本,從關東震災、二戰(zhàn)戰(zhàn)敗、阪神震災等一次又一次的打擊中一路走來,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成就。不過日本人這種柔軟靈活的身段也存在陰影—草率放棄舊的立場、觀點,依據(jù)突發(fā)情況或一時輿論在未經(jīng)詳細研究的情況下改變方針。
比如2011年3月17日,日本自民黨黨魁谷垣禎一即在新聞發(fā)布會上稱:“繼續(xù)推進原子能政策勢必極其困難。”有意放棄自民黨此前一直堅持的核能代替?zhèn)鹘y(tǒng)火電、水電等以減少碳排放的政策。實際上這次福島事故只是由于核電廠安全網(wǎng)的設計疏失所致,如果僅僅因此就停止核能發(fā)電,將至今取得的各項核能相關技術一旦拋棄,恐怕就不能不說是因噎廢食了吧。然而根據(jù)日本網(wǎng)絡媒體調查,截至2011年4月2日,52%的受訪者都明確表示反對繼續(xù)發(fā)展核能發(fā)電。
這種輕率,還表現(xiàn)在對于各種“風潮”沒有自持力,幾乎是隨波逐流。例如在距離災區(qū)較遠的首都圈,竟刮起了以各種生活必須品為目標的搶購風潮。根據(jù)《朝日新聞》2011年3月15日的報道,13~14日東京各商鋪生活必需品的進貨量,水是平時的10倍、納豆2~3倍、豆腐1.7倍、牛奶1.5倍。銷售量雞肉是平時的9倍,罐頭3倍,大包裝飲料水1.8倍,大米1.6倍。從3月16日首都圈大型超市銷售量的數(shù)據(jù)來看,瓶裝飲料的銷售量是平時的31倍,意大利面條27倍,方便面14倍,大米10倍,便攜式罐裝天然氣30倍,干電池16倍。
又如隨著賞櫻時節(jié)到來而愈演愈烈的風潮。跟搶購囤積風潮相反,風潮是:“因為地震、海嘯、核事故,數(shù)十萬國民受災,所以非受災的人只要生活上有一絲略顯奢侈的地方,就會遭到責難,并要求約束自己的行為。”這種“自肅”行動首先從節(jié)電運動開始,隨后擴展到人民生活方方面面。從大甩賣店鋪的叫賣、去卡啦OK、賞櫻、為高中棒球比賽加油、電視里的綜藝節(jié)目,到東京都知事競選者演講、宣傳活動、地方選舉宣傳車都在“自肅”的要求下停止或者減少。仔細考慮一下的話,就會發(fā)現(xiàn)這種“自肅”實際上并不會對災區(qū)境況的緩解起到任何作用,而且由于消費的突然萎縮,還會給本已緊縮日重的日本經(jīng)濟造成打擊,但是日本人就是無法停止這股風潮。
我們一旦理解了日本人的這種性格,就不會為他們震后立刻表現(xiàn)出的“淡定”驚詫,也不會痛罵日本政府沒能組織人員冒著輻射危險,迅速奔赴距離福島第一核電站25公里的南相馬市援助災民。從天災襲來的那一刻起,日本人島民遺傳因子中的兩個“應急方案”便同時蘇醒了,對于已經(jīng)無法挽回的損失以及難度很大的善后問題,日本人擁有令其他民族咂舌的忘性,對于防備下次災禍再臨,恢復正常生活的工作,日本人則擁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執(zhí)著。
震后在日媒上出鏡率最高的兩個組織,一個是日本政府,另一個毫無疑問地是東電。東京電力社長清水正孝在福島第一核能發(fā)電廠1號機組爆炸后29小時的2011年3月13日召開新聞發(fā)布會首次謝罪。14日東電發(fā)出的新聞稿中也出現(xiàn)了道歉:“表示由衷的歉意。15日2號機組發(fā)生爆炸后當天的新聞稿中又見到東電的謝罪之辭。17日東電又為16日發(fā)布的錯誤數(shù)據(jù)向公眾道歉,22日東電副社長一行赴福島縣—處避難所向當?shù)貫拿裰x罪。4月4日東電決定從福島第一核電站向海中傾倒11500噸含放射性物質的海水,東電在當日新聞發(fā)布會上再次道歉。
我們經(jīng)常能看見日本人在各種場合的道歉,他們謝罪時顯得十分誠懇。在豐田召回事件中,有相當一部分國人也高度評價了這種勇于道歉、承擔責任的做法。無論在中國,還是歐美,人們普遍認為,道歉就等于承認了自己犯有過失,并有承擔責任賠償?shù)刃睦頊蕚洹5沁@種“常識”在日本卻是行不通的。日本人的“常識”是哪怕心中知道自己沒有過錯,但為了不引起雙方的對立,成熟的做法是先道歉以換取對方不再深究。
有這樣一則故事。一個日本人去美國留學,美國同學借用他的鋼筆,但是因為用力過大,筆尖變形,鋼筆就壞了。這位美國同學歸還鋼筆的時候說:“這鋼筆質量不佳,壽命已經(jīng)到了。”日本人想如果自己遇到這樣的事情,哪怕借來的鋼筆一開始就是壞的,也會忐忑不安地想是不是自己弄壞的,然后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去道歉。他不但沒有責怪自己的同學,反而因美國人的自信感到十分欽佩。
日本是一個島國,國土狹小,人口稠密,長久以來的木框架、紙門結構的房屋使得親人、鄰里之間很難有什么隱私,因此緩和不可避免的人際摩擦,是日本人生活中的重要課題。
在日本一旦發(fā)生糾紛,主動處理的人一定會率先道歉。在其他人眼中,率先道歉的人不但不會損失面子,反而會因他顯示出成熟的處世方法而增加威信,進而促進事態(tài)改善。日本人愿意原諒別人的錯誤,且期待著當自己冒犯別人時也會得到同樣寬容。他們的謝罪和道歉與其說是反省,不如說防御,保護自己的意識更多。
在這次地震災害中,一些媒體也受到了批評。2011年3月11日,富士電視臺著名女主播安藤優(yōu)子在震災特別節(jié)目中,面對海嘯的畫面竟像轉播競技體育比賽一樣冷漠地評論道:“房屋、汽車、人都被沖走了。”同時這段影像在播出時還打上了“獨家畫面”的標示,好像是借災難與他臺爭奪收視率。結果引發(fā)觀眾的極大不滿,這也是地震后日本媒體首次遭到“隔岸觀火”的指責。
2011年3月12日福島第一核電站1號機組發(fā)生氫氣爆炸,當夜富士電視臺轉播了首相菅直人的新聞發(fā)布會,這時現(xiàn)場發(fā)言中突然插入了疑似電視臺工作人員的對話。
男:“沒勁,反正肯定又是核電站的事。”
女:“這些人除了這種消息就沒別的啦。”
……
女:“嘻,啊,笑出來了。”
男:“哈哈哈……”。
無獨有偶,2011年3月14日在新聞節(jié)目中,主持人大竹真沒有注意到仙沼市因海嘯變成一片廢墟的畫面已成為他身后的背景,話筒重新打開,鏡頭也切換到他的臉上。于是全國觀眾都看到了大竹真還是一邊笑一邊評論道:“可真是有意思。”
實際上從2011年3月11日,東京時間下午2點48分開始NHK便停止正常播出,插入“東北·關東大震災”的特別節(jié)目。隨后其他的民營電視臺也紛紛加入陣營,日本電視是最遲的,但也在2點57分切換為特別節(jié)目??梢娙毡久襟w對震災的反應不可不謂迅速,對待災難的報道不可不謂重視那么以上這種類似于“隔岸觀火”的行為又是基于何種理由呢?
對比NHK與民營電視臺的播出風格,我們似乎可以發(fā)現(xiàn)其中的端倪,官方媒體的報道受眾更偏重于東北地震災區(qū)的人,報道內容基本是他們迫切想要知道的信息。比如城市哪部分斷水,預計會有多大范圍的斷電,災民可以在哪些地方獲取生活必需的物資,主要是水。畫面中僅有女播音員一人,以冷靜的語調,清晰地傳達這些給災民,能起到不小的穩(wěn)定情緒的作用。
反之,在民營電視臺方面,如日本電視、富士電視,他們的報道受眾似乎更偏重地震災區(qū)外的更多的日本人。這些電視臺在報道中反復播出海嘯推垮居民房屋、地震中大地龜裂這一類充滿視覺沖擊力的畫面,以及速報死者和失蹤者不斷上升的數(shù)字,很難不給人留下“隔岸觀火”的印象。同時各媒體派遣奔赴災區(qū)的“采訪團”,由于處于一種彼此競爭的狀態(tài),使采訪的立場越來越走向獵奇、趣味的一邊。
為何他們的媒體在大災降臨時態(tài)度是如此輕佻、冷漠呢?與接受政府補貼的NHK不同,作為民營電視臺的日媒,從生存角度出發(fā),就不能不以商業(yè)性為最優(yōu)先的考量。一旦“利”字當頭,那么很明顯未受災的日本國民才應該是他們的受眾,因此富士電視也好、日本電視也罷,他們“隔岸觀火”的行為雖從道德上應該譴責,從經(jīng)營學上講卻合乎邏輯。有這樣的媒體生態(tài)環(huán)境也就難怪一些日媒的冷漠了。
國家應急廣播—應急檔案,今天,為您講述:黑色311,日本阪神大地震,也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思考。我是百寧,明天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