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遣隋使的時代,神戶就已經開港。從奈良時代起,神戶就作為“大輪田泊”而成為瀨戶內海的重要港口,鐮倉時代改建后稱“兵庫津”。1867年,根據(jù)日美簽訂的不平等條約,神戶被辟為通商口岸,到一戰(zhàn)期間,神戶超過了上海、香港和新加坡,成為東亞第一大港,成為阪神工業(yè)地區(qū)的重要區(qū)域,被譽為日本的“西海正門”。20世紀50年代,神戶開始興建現(xiàn)代化碼頭,現(xiàn)今它已是日本最大的貿易港,也是僅次于荷蘭鹿特丹港的世界第二大港,其碼頭總長33公里。
神戶市風景宜人,市內有全世界最長的吊橋——明石海峽大橋,由于曾受到來自西方文化的影響,所以充滿了東西合璧的風情。從高處鳥瞰,整個神戶大大小小的房屋都密密地安插在六甲山起伏的山崗中間,顯得錯落有致。與國內高聳的居民建筑不同,這個城市的房屋雖然相隔較密,但少有林立的高樓,所以顯得和諧而精致。正因如此,日本人稱神戶為浪漫之都,一般日本人渴望的生活軌跡是—在東京起步,在大阪賺錢,然后最終到神戶定居。
時間指向1995年1月17日日本時間清晨5點46分,東方剛剛破曉,大多一向忙碌到很晚的日本人還在睡夢中,只有少數(shù)人不緊不慢的來往于早晨的魚市。
突然,伴隨一陣陣藍光閃動,關西大地傳出了一種可怕的吼聲,大地隨之激烈地晃動起來,一場可怕的災難降臨了。隨著大地上下左右激烈地顛簸搖晃,幾萬棟房屋頃刻成了一片廢墟。路面開裂、地基變形、鐵道彎曲、列車脫軌、港口破壞、攔腰折斷的大樓倒下來使道路隔截,頃刻間一切都面目全非。斷裂的高速公路從幾十米高處塌落下來,將在下面公路上行駛的汽車壓成了“鐵餅”。地震引起的火災將神戶市上空映得一片通紅。人們]被這突如其來的災難驚呆了,一些幸存者逃出搖搖欲墜的房屋,在濃煙烈火中呼叫著親人的名字,從碎石瓦礫中搶救著親人、同胞,有的望著毀滅的家園號啕大哭。救護車、救火車的警笛聲此起彼伏,整座城市籠罩在一片恐怖之中。
激烈的振動雖只持續(xù)了十幾秒鐘,但是它所帶來的災難卻無法衡量,據(jù)知,這是日本繼20世紀20年代關東大地震后發(fā)生的最嚴重的一次地震。地震波及日本關西地區(qū)京都府、大阪府、福井縣、滋賀縣、兵庫縣、歌山縣和奈良縣等2府5縣,極震區(qū)在兵庫縣南部,震中就在著名大都市神戶東南60公里處的淡路島。震級7.2級,最大垂直振幅10厘米,最大水平振幅18厘米,震動加速度為818厘米/秒,震源深度20公里,震害類型為百年難遇破壞最重的城市直下型。
災難的發(fā)生不僅震驚了日本,更是舉世震恐。最為震驚的當是日本的地震學界,當時一般日本學者認為關西一帶不可能有大地震發(fā)生,導致該地區(qū)缺乏足夠的防范措施和救災系統(tǒng),特別是神戶周圍有相當多交通要道都通過隧道或高架橋,在地震時隧道受損嚴重,影響了搜救速度。神戶市中更因瓦斯外泄、木造房屋密集、引起快速的連鎖性大火,如神戶長田區(qū),全部的木造房屋都付之一炬。災情嚴重,損失不可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