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發(fā)現,這次地震的遇難者中有不少是老人和孩子,那是因為家里的青壯年都到昆明或者省外打工,每年也就回來兩三次。
留守在山上的人主要靠種植花椒、玉米和養(yǎng)殖豬、牛、羊等維持生計,收入非常微薄,每年也就幾千元錢。當地交通極不方便,很多家庭祖祖輩輩都生活在這座大山上,從來沒有真正走出過這座天然屏障。
劉麗的公公白洪金48歲,顯得比同齡人要老得多。他說,遇難的老伴兒一輩子都沒有出過紅石巖村,連巧家縣城都沒有去過。
問他是否想搬出這座大山,白洪金說:“在這里住過幾輩人了,都習慣了。”
2014年8月6日下午,在廢墟中被埋50多小時才獲救的88歲老人熊正芬躺在昭通市中醫(yī)院重癥病房,和正在為她查看病情的解放軍總醫(yī)院腎病科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陳香美一同比著“勝利”的手勢。
這位魯甸地震迄今為止被掩埋時間最長、年齡最大的生還者2014年8月5日晚才從魯甸縣龍頭山鎮(zhèn)八寶村蘿卜地社的廢墟中被挖出,送往醫(yī)院緊急救治。老人除暫感頭部疼痛外,生命特征基本穩(wěn)定。
“我們都以為她已經不行了。”老人的外孫李友彪說,2014年8月5日,自己和舅舅在坍塌的老宅挖掘時,意外地聽見老人的呼救聲,便立即前往救災指揮部請求幫助。成都軍區(qū)的官兵和來自云南省中醫(yī)院、昭通市中醫(yī)院的醫(yī)護人員立即步行約6公里趕往現場救援。
冒著余震引起再次塌方的危險,官兵們一寸寸地將磚瓦廢墟挖開近兩米深才找到老人將其救出,一直在旁守護的醫(yī)療救援人員立即給老人進行了簡單的檢查和處理。災區(qū)道路不通,解放軍官兵們又以接力的方式徒步將老人抬出災區(qū),送上救護車。
“這是奇跡。”李友彪反復念叨,“真沒想到她能活下來。”
這是生命的奇跡,守望它的,是最可愛的人和白衣天使。
26歲的朱麗2014年8月3日在龍頭山鎮(zhèn)政府值班,下午4時30分許,剛坐到床上想休息一會兒的她忽然被拋起,隨即房屋垮塌朝她壓了下來,出于本能,她伸手護住頭部,恰好一塊木板斜壓在磚石上,在她頭部上方留出一小片空間,而脖頸以下,已完全被瓦礫掩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