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應急廣播 > 應急廣播

唐山大地震40周年特別策劃:中國地震應急成長史

2016-07-31 11:00-12:00 責編:張澤昕

00:00 00:00

 

修奇:所以您是說在當時之后其實總結出了一套經驗,比如說如果再遇到公路斷交的情況,或者是網絡不通的情況,那么我們就有更加先進的經驗了。

海貓:對,我們現在要是進入災區(qū)的話,第一時間肯定別想著用民網,所以我們通訊一般都是用衛(wèi)星電話或其他設備,要是定位的話一般用北斗啊,或者是其他的這些設備來定位,然后通訊肯定就是用衛(wèi)星電話。

修奇:現在我們是有國家地震臺網,如果說在國土境內發(fā)生了一系列的地震,包括很微小的,1.0級,2.0級我們都會有相關的檢測。但是40年前,這樣的東西是沒有的,而這兩年我們看到在國際上其實有一個概念叫“第一響應人機制”,那這個第一響應人在地震發(fā)生之后,他承擔著什么樣的作用?

海貓:實際上,第一響應人不僅僅是大家很多人把它片面的理解為在救援的過程,也就是說我們通過廢墟里面扒人,其實包括很多的環(huán)節(jié),包括響應機制,包括通訊保障,這些都是第一響應人需要做的東西。

修奇:承擔非常重的責任。

海貓:對,我們講的很多的一些哈姆(音),就是無線電愛好者,一些專門的救援隊,通訊的救援隊,應急通訊的救援隊,他們要作為災區(qū)出現問題的第一響應人,他可以很快把這些信息傳送出來的?,F在的裝備設備也很多,包括短波,各種各樣的一些設備,應該講很多的救援隊也都具備了。因此,作為一個災區(qū),要是說出現應急的整個過程,包括急救,包括啟動一些應急預案,把第一響音人的機制調動起來,這些東西都是正在國家的整個體制里面慢慢在完善的。

修奇:恩,沒錯。我們說到了響應,其實40年前發(fā)生地震的時候我們都知道是在凌晨時分,大家可能還都在睡夢當中。現在可能晚上熬夜熬到兩三點鐘是很多年輕人的常態(tài),但是在當時并不是這樣,如果說在夜間發(fā)生了這樣的地震,我們現在有沒有什么方式來通知大家。比如鄰國日本,其實他們是會有一些警報器或者是一些聯(lián)動的機制,但是在國內好像我還沒有看到類似的一個機制。

海貓:是的,國內截止到現在也沒有,我覺得最方便的就是通過廣播來進行傳送。

修奇:廣播,沒錯。

海貓:恩,但是現在大家都知道,尤其多媒體的發(fā)展到現在,我覺得很少人在用這個東西。反正我覺得我用到最多的就是一個地震的APP。

修奇:恩?它叫什么呢?

海貓:因為我們是專門的救援隊,我們讓每個隊員下載這么一個APP,有好幾款類似這樣的APP,在任何一個地區(qū)出現地震以后,它第一響應就是通過自動的,通過這個電臺網的測定,直接就把信息發(fā)給我們了。我們手機就可以開始響了,我們就看到了。因為我們作為救援,有個習慣是24小時不關機。

修奇:會關注這些內容。

海貓:恩,而且大部分時間都把電話放到耳朵邊上去,所以說晚上基本上任何時間,哪個地方出了地震,我們都能收的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