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8-13 15:22 來源:國家應急廣播網(wǎng)
爆炸發(fā)生時,不少人心急火燎,喪志理智,有意或無意地做出了錯誤的逃生舉動,那么,在爆炸發(fā)生時,我們要如何“躲避”,以及躲在哪里才能真正地保護好自己?
1.對危險源的識別和判定:
爆炸發(fā)生前,如果身處可能發(fā)生爆炸的場所和空間,首先要做的事是尋找和發(fā)現(xiàn)可能引發(fā)爆炸的危險源。
在確定危險源后,第二件事是判定危險源的性質。要確定可能發(fā)生爆炸的種類,如化學爆炸和物理爆炸等,并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要確定炸藥的種類、性能和殺傷力的大小和范圍,以便采取正確的預防措施。
2.趕緊“趴下”最正確:
在爆炸發(fā)生時,也就是“轟”的一聲后,先別著急跑,因為爆炸很可能不止一次,如果在未確定安全區(qū)域前盲目奔跑的話,很可能會被第二次爆炸傷及。
所以不管怎樣,自救的第一步就是“趴下”——應就近隱蔽或臥倒,護住重要部位。保持身體伏低不但可以最大程度降低爆炸所帶來的傷害,還可以防止吸入過多有毒煙霧。
3.選擇正確接觸方式:
當爆炸發(fā)生時,應選擇呆在開闊空間里而不是密閉空間里;要盡量擴大爆炸安全距離,減少與爆炸物直接接觸的頻率和時間。
首先,對于必須用手持有爆炸物的情況,則需采取正確持有炸藥的方式,如握雷管的頭部而不是握尾部。
其次,對于不需直接接觸爆炸物而是身體必須接近爆炸物的情況,則需要注意站姿,減小接觸面積。應采取可能將危害降到最低的站姿,如側面站而不是正面站;右肩沖前而不是左肩沖前;將爆炸物舉起而不是放于和腰部或胸部等同的位置等等。
再次,對于距離爆炸物較遠的情況,則需注意防護爆炸沖擊波帶來的傷害。當爆炸發(fā)生時,應立刻趴下或蹲下而不是保持直立;應選擇呆在開闊空間里而不是密閉空間里。
第四,要盡量擴大爆炸安全距離,減少與爆炸物直接接觸的頻率和時間。
4.尋找防護物 做好人身防護措施:
首先,應選擇能夠有效阻擋、反射或者吸收爆炸沖擊波的掩體,如躲藏在土圍墻、建筑物、汽車、家具等物體背后,可以適當減小安全距離的具體數(shù)值。但是, 必須躲開這些物體最薄弱的部位,防止破片沖擊帶來的傷害。
其次,做好人身肢體防護,如帶安全帽、穿防爆衣等保護可能致命的關鍵部位。
5.有效利用爆炸可能產(chǎn)生的缺口效應:
一般在建筑防爆當中, 我們將建筑物結構強度相對于其他單元較弱的建筑單元稱為缺口。
缺口效應是指建筑結構強度最為薄弱的地方即缺口部位, 此時此處的沖擊波壓力要遠遠大于周圍其他地方,如果人體、重要儀器設備處在缺口部位, 就會受到嚴重傷害或損害。
在爆炸發(fā)生時盡量遠離門窗、管道口、溝渠的前后及其附近,減少沖擊波帶來的傷害。